初秋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去走亲戚的时候,路过一个村子,此处群山耸立,过一个隘口下坡,两边山丘相夹,一条绵长的山沟呈现在眼前。乡间小路蜿蜒穿行而过,同行的表哥告诉我,前面拱桥头上的那个小垸子(自然村),便是黄铁铺,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黄永胜便是出生和长大在这个村子。
以前经常路过这一带,要是没有表哥介绍,根本就不知道黄永胜竟然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今天才知道是这个村子,开车才半个小时路程,竟然离自己的老家这么近。既然已经到了这里,本来就喜欢名人出生地和小时候生活地考察的我,便决定到村子里和周边去看一看。
黄铁铺村子不算大,距离长江边上也很近,由于此地长江环流于北,幕阜矗立于南,南高北低,高山、丘陵、盆地交错,沟壑、河流、湖泊密布,水系发达多桥,村子周边非常多的桥,在进村的路口那座单孔石拱桥,桥下一侧,有十几块青石板铺在河岸上,村妇们可以在那里洗菜,洗衣服。在桥梁外侧悬空建有一条用水泥做成的过水槽,在枯水季节,可将上游的河水引向对岸的良田。
展开剩余89%沿着一条新近修好的弯曲乡村水泥路,通过一片郁郁葱葱,此起彼伏,迎凤摇曳庄稼地,在几座略微高一点的小山包的夹缝处,便可看见几幢老屋,经询问站立桥头的正要干活的村子里的村民,他向我们指着,这一处房子便是黄永胜的老家,当然没有任何标志,没有熟悉的人带是肯定找不到的。
由于我们都是本地人的乡音,大约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以为是乡上或者县上下来搞调查工作的人,因此所见到的老人都十分热情,你一问路,他生怕你找不到,便放下手中的农活亲自带着我们去寻找,还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我们黄铁铺村子祖上曾经流传下来一个传闻,前请名士看过,风水极佳,每有行人至能看到村子的那条路上,“文官要落轿,武官要下马”,因为从这里看村庄,此处将出朝廷大员。可惜的是,数百年过去,还是贫困落后的小村,因为村子不算大,所以,连个像样的科级干部,乡长之类的都没有出过,就更别说什么朝官了。
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些年,黄铁铺似乎还真应验老祖宗的话,村子里出了黄永胜这样一名响当当的人物,不过,农村里的老百姓有句俗话说:村里出牛牯,胜过出知府。意思是村子里出几个力气大的牛牯,农忙季节相互借着耕地耙田,赶上好时光播种,收成就会好些。对村里的人来说,肯定会有大的帮助,但是村里出个大官,村子里的人压根就没有多大好处。
然而,但是这黄永胜当了官似乎不同,他当官之后,对村子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村里乡里人人都受益,单说咱们村子不远处的131地下工程,他当了大官之后,把黄铁铺村子对面他小时候经常在那里放牛的那座叫澄水洞的小山湾,投资兴建军事工程“军委江南总指挥部”,整个程预算投资3亿元人民币,那可成了当地一大旅游胜地,给老家人带来旅游资源。
当年,村里人只见运土方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从隐蔽的施工洞口开出,再奔向几十公里外的长江大堤卸载,因此江南指挥部周围不会出现新土堆,粗略看起来也和平时完全无异。这个耗费数亿巨资,自备电源水源粮源,不但可以在山洞里面跑汽车,而且还能防轰炸、防毒气、防水淹、防光辐射、核辐射和冲击波,二百多号人钻进去吃喝拉撒指挥作战一年半载不成问题的大型战时指挥部,随着黄永胜的犯错而成了半拉子工程。
黄铁铺现在还是跟我们村差不多,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在农忙季节有少部分人在家里种点田,村子里除了有老人外,大部分青壮年劳动都长年累月在外面务工,所以村里安静得近乎冷清。
通过村里热心老人的带路,找到了一位自称黄永胜比较亲近的族侄,他向我们介绍相关情况,他指着一座老屋子说,这房子更是他的故居,其实并不是原样,在六十年代在黄永胜权力炙手可热的时候,曾经修建过一回,那时上面拨了点款子,黄永胜自己寄回来一点钱,大约是几千块钱改建了一下,不过后来他倒了霉,无人打理,加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房子已经破败,一片凄凉,就成今天这模样,不禁让人唏嘘。
老人随后给我们谈起黄永胜的身世,黄永胜原名黄叙钱,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的祖父叫黄祥东,生有二子,他的父亲叫黄敦富,是老大,娶妻彭氏,共生有三子二女,黄叙钱排行老四,上有一兄两姐,下有一弟,分别叫黄叙金(长兄)、黄叙云((大姐))、黄叙玉(二姐),黄叙元(小弟)。
黄叙钱自懂事开时,就在同代孩子中显得出类拔翠,聪明机敏,很讨人喜欢,甚至有些调皮捣蛋。在村里成了孩子“王”,桀骜不驯。黄铁村口有一个小水塘,村里人洗菜洗衣都用塘里的水。小小黄永胜要挑战那口水塘,猛地跳下去,下去了又不会划水,差点淹死。自己扑腾了好一阵,幸被大姐发现,伸出一根竹篙,让他抓住竹篙爬上来了。
祖父黄祥东非常痛爱这个孙子,对他希望很大,不到七岁就让他到本乡的八斗畈余家祠堂私塾念书,私塾读了一年半,又把他送到武汉张之洞小学读了半年,就这样他断断续续读了三年书,后来家道败落,书读不起了,便辍学回家在家干农活。
那时,为了给家庭多挣点钱,他不仅跟着父亲学做篾匠,编织竹篮,而且还挑到高桥、金牛、贺胜、横沟等集镇去卖。一天,黄永胜挑着竹篮到金牛沿街叫卖,无人问津。当他叫卖到一户有钱人家门口时,穿着华丽的主人叫住他问道:“卖多少钱一只?”黄永胜说:“两个钱一只。”主人拿了两只篮进了屋后,叫胖儿子送来两个钱。黄永胜说:“还差两个钱。”胖儿子地说:“算了,这篮做得不好,只能两只算一只。”说完就转身回去了。黄永胜只有一个人,加上人生地不熟,不便发火。他小眼珠一转,连忙跟进了屋,说:“行!这只篮的篮系没系好。我拿去换好的送来。”说完拿了一只篮出来了。过了好大一阵,主人还不见送篮进去,就叫胖儿子出来看,黄永胜早已没有踪影了。
还有有一次,黄永胜和另外几个人给一个地主家栽田,讲好一天5角工钱,可到了结账时地主克扣了他们毎人2角。黄永胜气愤地吼道:“我们一个钱都不要了,大伙把栽下的秧扯起来算了。”地主见势不妙连忙赔笑道:“好,好,我给你们毎人补2角钱还不行吗?”
黄叙钱时已人高马大,性格桀骜不训,加上他学篾匠的手艺人,在村子里也算个走南闯北,眼界开阔的人,远比天天牵着牛在山坡上放的放牛娃要长见识得多,后因在家里生了点事被恶霸乡长讹诈钱,心生怨恨,父亲为了稳住他这个不安分守己的心,逼他与大他一岁的麻塘乡洪家滩村一位叫镇秀莲的姑娘结了婚,要他呆在家里守几亩薄田和老婆过一辈子的时候,他产生了逆反心理,从此便离开了家乡。走上了一条一辈子为之奋斗的路——参军。
17岁的黄叙钱离开老家到了崇阳团防局民团当兵因其身材高大魁梧,相貌堂堂,而且又十分注重形象,注重仪表,办事雷厉风行,他自从当兵之后,一直以来都把自己当成正规军人,即使打仗中一身泥一脸土,军装也是大洞小窟窿,只一会儿功夫,他就收拾得干干净净,所以人家评论他说,在一群人中,不看个头长相,哪个衣着最整洁,便是他,这一点他就有鹤立鸡群的味道。随后,所部在罗荣桓等领导的通城农民自卫军会合,发动了崇通秋收起义,后敌军压迫随部上了井冈山,他的名字黄永胜也是领导帮他取的,而也从此开展始了他一生的辉煌岁月。
黄永胜虽然没有上过军校,但是近十年的军旅生涯,参加井冈山革命根据四次反“进剿”、两次反“会剿”战斗,在革命烽火中不断茁壮成长,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中,因他打仗勇猛,冲锋陷阵,在后来的长征路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性格桀骜不逊,办事雷厉风行,对人豪爽大方,打仗英勇果断。有主见,点子多,性格豪爽,说话声音洪亮,善于做决定,善于总结经验,还不断地坚持学习,成了军中的一名悍将,加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一路提拔得特别快,由班长到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司令员,职务连续上升,险恶的战争环境,让这个曾经的战士一点点成长起来,特别是万里长征的跋涉,历练了他的体魄,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为此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辉煌战绩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后任总参谋长、军政大学校长、军委委员、政治局委员等要职,可以说,黄永胜的前半生是辉煌的,他完全是凭着战功,一步一步,从战士做到共和国的上将,政治局委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从战士成长起来的上将,立过大功的人,晚年的时候迷失了方向,走错了路,上错了船,后被撤职判刑,1983年,黄永胜在青岛病逝,终年72岁。后安葬于生他养他的老家群山之中,周围林木葱茏,位置十分隐蔽。他的地以白石铺地,四周由石栏围起,花岗岩墓碑上有身着将校服半身雕像,雕像身上配勋章,墓碑上刻“黄永胜、项辉方之墓”几个鎏金大字闪闪发光,墓碑前面雕制几颗五角星,墓前的祭坛放满祭品,以示老家人对他好处的怀念。
发布于:天津市